导语:
1985年对于解放军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解放军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裁军一百万。
按照裁员精简方案,之前的11个大军区要精简到7个,也就是说要撤并掉4个。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两个当中要撤掉一个。
按照原本的方案,是将成都军区撤并到昆明军区。但是在最后决定关头,原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组织草拟了一封名为《关于昆明、成都军区合并后定点问题的几点想法》的信给军委。
最后,军委决定保留成都军区,撤并掉昆明军区,这就是有名的“成昆之变”。
一根手指,象征着裁军一百万
1985年6月4日上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伸出右手食指挥了挥,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减少人民解放军员额100万。
6月10日,《人民日报》等大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这条消息,很快,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的消息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自20世纪60年代起,解放军建设是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基于此,军队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攀升,最多时,一度达到610万人。
其实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意识到了人民军队“肿”的问题,当时,他就提出了对部队进行精简的想法,并形象地称之为“消肿”。
自那以后,人民军队经过了几次裁员精简,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民军队有423.8万人,相当于我国现在军队人数的两倍,也相当于当时美军人数的两倍,仍然没有实现彻底“消肿”。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前,邓小平同志检阅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的受阅部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前一天,这位80岁的“老兵”还在为部队大规模裁军进行着筹划。
当时,美苏冷战还没有结束,我国南疆仍有战事,硝烟不断。但是,邓小平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经过漫长的东、西方对抗,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当时,我国一年的军费在200亿左右,虽然绝对数额不算多,但是已经占到我国一年财政支出的15%左右,这已经很高了,近几年我国这个比例是5%左右。
人民军队人数的庞大不仅限制了国防的进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在国庆阅兵结束后1个月,11月1日,一场由各大军区、军兵种、三总部等部队各大单位军政首长参加的座谈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
会议上,邓小平阐述了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他明确指出:世界大战在十年之内打不起来,有了这个新的判断,才能真正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才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
事实证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很准确,也正是他及时地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才让我国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好时机,迅速地实现了“富起来”。
也是在这次会上,邓小平提出要对人民军队进行一次“大手术”,要裁军一百万。
此前,关于裁军的消息,部队高层已经有所耳闻,但是裁军数量如此之大是与会的高级军官们没有想到的。
国庆阅兵的前一天,9月30日,由总参军务部初步制定的裁军30万、50万、70万的三种方案被送到了邓小平手里,让人没想到的是,邓小平的回应是:裁军力度仍然太小。
最后定的裁军100万,占了部队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这么大规模的裁军,自我军建军以来,还从来没有过。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担心裁军这么多会削弱我军战斗力,引起波动。
关于这点邓小平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下大力度裁军不仅不会削弱战斗力,相反还会促进军队的发展,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他说:
“一个从节省开支看,一个从提高军队素质看,都必须消肿。就是战争比较早地到来,也得消肿。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
当时我军人员结构“臃肿”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
据调查,当时我国军队的官兵比例是1:2.45,这远高于其他国家。苏联是1:4.56、美国是1:6.1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为1:17。这意味着,在我军当中,平均下来,每个军官只领导两个半的士兵。
据一些老兵回忆,当时一个团里,除了团长、政委,还有七八个副团长、副政委。除了一个参谋长,还有十多个副参谋长。
除此之外,甚至有一些团职干部任保密员,营职干部任打字员。这显然是“臃肿”的。
“臃肿”限制了我军的发展,当时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启了小型化、多兵种、空地联合的现代战术模式,而我军还保留着解放初期大规模兵团作战的传统战术模式。
虽然对越自卫反击战,打败越军毫无悬念,但是以上问题也在战争中暴露了出来。
邓小平对于这些情况都十分清楚,他知道我军虽然人数很多但这只是“虚胖”,代表不了战斗力。
除了“虚胖”、“臃肿”,座谈会上,邓小平还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一个最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军队高层年龄老化的问题。
裁军一百万,其实阻力是很大的,然而绰号“钢铁公司”的小平同志早就做好了承担压力的准备。他表示:
“百万大裁军,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问题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然而这次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涉及人员以及单位之多是空前的。面对各支战功卓著、历史悠久的优秀部队,该如何下手呢?
昆明军区做好了接收成都军区机关人员的准备
关于裁军的最主要对象,邓小平明确为:解放军三总部、各大军区、军兵种的机关单位。
这次“大手术”的“主刀大夫”是时任副总参谋长的何正文。这项工作可不好干,“手心手背都是肉”,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是不行的。
何正文
何正文承受着巨大压力,忍受着不解和非议,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按照邓小平指示,三总部要起到带头作用。
经过精简,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人员在原有基础上精简了近一半,这给下面的机关单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原来的11个大军区经过撤并,最后剩下7个,分别是: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和南京军区,被撤销的是:武汉、昆明、福州和乌鲁木齐4个军区。
裁军后,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
值得一提的是,何正文原本在部队服役的3子1女在此次裁军中全部脱去了军装,转到了地方工作,何正文本人在不久后也退居二线了。
其实,在1984年11月1日的军委座谈会后,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只知道要在两个中撤掉一个,但是具体撤掉哪个保留哪个还不太清楚。
张铚秀
“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感情服从原则,一切都要从大局出发”、“我们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叫干叫退都不讲二话。”……
座谈会后,昆明军区的司令员张铚秀、政委谢振华在军区党委会上,先后对与会人员进行着服从大局的教育。
军区开展完教育后,所属军、师、团级单位也依次开展了教育,整个昆明军区形成了一种服从大局、听从组织安排的良好氛围。
时至1985年春节前夕,昆明军区机关里欢天喜地、喜气洋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对于昆明军区来说,有两件喜事:一件是在南疆的对越作战,取得了胜利;另外一件是为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特地来到昆明军区看望官兵,并且给昆明军区题了词“国威军威看西南”。
除了这表面上的两件大喜事之外,还有一件藏在昆明军区每一名官兵心中的喜事,那就是已有传闻表明,此次大裁军,昆明军区将得以保留。
谢振华
有同志分析保留昆明军区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1、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昆明军区是全军11个大军区中唯一还在打仗的,昆明军区地处南疆最前线,把守祖国南大门,地位很重要;2、昆明军区主要由原来的第二野战军组成,而邓小平曾是二野的政委,可以说昆明军区算是邓小平的老部队,他对自己的老部队肯定是有感情的;3、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刚刚看望了昆明军区的官兵,还题了词,这应该是一种信号,一种保留昆明军区的信号。
对于撤成留昆的消息,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政委万海峰当然也有所耳闻。他们二人指示部队,一方面做好顾全大局教育,另一方面坚持好生活、作息、操练等制度。
一位军委领导在到成都军区检查工作后,还对成都军区提出了“精简劲不减,整编心不散”的表扬。
到了1985年4月份,情况逐渐明朗,因为在全军各大单位的参谋长会议上,大部分人的意见是撤成留昆。
王诚汉
而且后来,“主刀大夫”何正文经过反复开会、商讨,最终给军委上报的方案中也是撤销成都军区保留昆明军区。
随着消息变得可靠,昆明军区机关做好了接收部分成都军区机关人员的准备:
干部的提拔任用暂缓,给成都军区机关人员留出一些职位。对本该提拔的干部进行了思想教育,计划等军区撤并之后对于干部的任用再一并考虑;
动员一些年龄接近离、退休的同志提前离职,以便给成都军区机关过来的同志腾出位置;
住宿方面,刚建好的一栋干部宿舍楼一间不分,全部留给成都军区的同志。
与此同时,成都军区机关也在做着相应的准备:
各级领导都在忙着做思想工作,教育官兵服从组织安排,顾全大局;
通过谈话摸清每一名干部的想法,是想转业去地方?是想下基层?还是想去昆明军区机关?
成都军区大院内正在建的一栋大楼也停工了,从上海订购的大楼电梯也在谈判退货中。
万海峰
对于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来说,老单位要被裁撤,从感情上讲肯定是不舍的。但是对于一个身经百战、胸怀坦荡的老红军来说,他会绝对顾全大局、坚决服从中央军委决定的。
只是,关于到底应该保留成都军区还是昆明军区,王诚汉一直在心里思考和掂量着。
王诚汉司令员的一封信
1985年5月23日到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正式对外宣布裁军100万的决定。
这次会议将会讨论并决策裁军的具体事宜,也就是说,裁撤哪个军区保留哪个军区将会在这次会议上决定。
各大军区的军政主官都在与会人员名单上,昆明军区张铚秀、谢振华,成都军区王诚汉、万海峰当然也在内。
期间,王诚汉已经知道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撤并后,自己不再担任军区司令员一职,对于个人的安排和得失,他是不在乎的。
但是,他还是在心中反复掂量着,对于军队发展和国防建设而言,到底应该保留成都军区还是昆明军区呢?
经过一番思考,王诚汉认为保留成都军区更有利,于是他召集人员抓紧时间草拟一封给军委的信《关于昆明、成都军区合并后定点问题的几点想法》。
信写好后,以王诚汉和万海峰的名义递交到了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和杨得志、张爱萍等副秘书长处。现将信中重点摘录如下:
从四川和成都在西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看,军区机关定点成都较为合适;
从西南战区的作战指挥看,定点成都可以更好地兼顾西藏、云南两个作战方向;
从战区的后勤物资保障看,定点成都有利于整个西南战区的物资筹措、调运和供应;
从利用现有军事设施看,成都的交通、通信设施比较完善,特别是成都到拉萨一线,经过30多年的建设,公路、通信、仓库、兵站等都比较完善,定点成都有利于现有设施的利用和减少投资;
从军区空军的作战任务和指挥位置看,有利于整个西南空军的组织指挥。
从信的内容看,他们考虑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信等多重因素,是完全从部队建设的角度考虑的,而非个人得失。
在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王诚汉和万海峰又就此信的内容进行了发言,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
尘埃落定,“成昆之变”已成定局
裁谁留谁,二选一的问题,事关重大,军委领导都在认真思考。
1军军长傅全有当时已经被定为成昆撤并后的军区司令员,关于定点问题,总参谋长杨得志专门找到傅全有征求意见。傅全有说:
“我认为,机关驻地设在哪儿,应该从长远、全面考虑。云南边境有战事,设在昆明固然有道理,但这一战事是阶段性的、是局部的,不是永远的战场。一旦战争结束,昆明偏于一角,对于整个军区部队建设和管控西藏方向,都是不利的。而成都西接西藏,南依云、贵,东临中原大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傅全有
显然,傅全有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定点成都更为合适。杨得志决定将他的意见整理一下到时候一并上报给军委。
就连昆明军区的司令员张铚秀也认为,保留昆明军区好处只是从眼前考虑的,而保留成都军区则是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的。从地理位置和战线的角度考虑,定点成都可以兼顾到云南,而定点昆明则很难兼顾到四川和西藏方向。
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思考,何政文决定写报告给邓小平和杨尚昆,提出将成、昆撤并后军区机关定点改为成都的建议。
6月3日上午,总参谋长杨得志宣读了军委关于精简整编的15条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将成、昆撤并后,军区机关定点由昆明改为成都。
至此,“成昆之变”终于尘埃落定。
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和政委谢振华虽然对老部队心有不舍,却也从内心赞成军委的决定。
当晚,王诚汉给成都军区司令部下达指示:新建大楼的基坑不要再回填;在上海定制的电梯也不要退货。
杨得志
撤并后,傅全有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万海峰任政委。军区新任党委班子平均年龄54岁,比老班子平均年龄小了10岁。
撤并期间,原昆明军区政委谢振华被委以成都军区协调小组组长,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和原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任副组长。
三人共同协调做好撤并工作,全力支持新任党委班子完成交接工作,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之后,张铚秀退休了,谢振华也将位置让给了年轻同志,王诚汉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政委。
这次百万大裁军从效果上看,无疑是促进了部队的改革发展,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重要意义。
傅高义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一本书中曾评价我军这次大裁军,他写道:
“邓小平给接班人留下了一支规模更小,教育水平更高,对现代战争的要求理解更深刻的军队,以及一个更强大的民用经济与技术基础,使他的接班人得以继续致力于军事现代化。”
结语:
近些年,在习主席的带领下,部队又进行过30万的裁军,以及精简整改,解放军由原来的7大军区,整合到现在的五大战区,人民解放军在强军之路上不断迈进。
自建军以来,人民军队,无论是在打仗还是在准备打仗,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裁军撤编,都能做到一声令下,立刻行动,绝不含糊。
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