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三个汉字,分别是“簍、筤、籃”。其中,“簍”在现代汉语简化为“篓”,是次常用字;“籃”简化为“篮”,是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1、簍(篓)。读音有三个:
(一)lǒu。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篓,竹笼也。从竹,婁声。”形声字。本义是篓。
图片
▲篓
所谓的篓,即用竹篾、荆条、苇篾等编成的盛物器具。一般为圆桶形。如鱼篓;炭篓;字纸篓。
《方言》卷十三:“篓,【上竹下豦】也。【上竹下豦】小者,南楚谓之篓。”
《急就篇》:“簁箄箕帚筐篋篓。”
颜师古注:“篓者,疏目之笼,亦言其孔楼楼然也。”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
(二)lǚ。读音出自《集韵》。车篷。
《广雅·释器》:“枸篓、隆屈、【上竹下恢】、篷、【上竹下蛩】笼、軬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枸篓,或但谓之篓。”
《玉篇·竹部》:“篓,车弓笼也。”
图片
▲古马车各部分名称车篷可称为篓
(三)jù。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上竹下禹】篓”专用词。“【上竹下禹】篓”,校正车轮的器具。也作“萭蒌”。
《集韵·噳韵》:“【上竹下禹】,【上竹下禹】篓,规车辋则也。”
篓的小篆写法如图:
图片
▲篓的小篆写法
2、筤。读音有两个:
(一)lá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筤,篮也。从竹。良声。”形声字。本义是古车盖上的竹骨架。
图片
▲筤
《广雅·释器》:“筤谓之【上竹下大】。”
王念孙《广雅疏证》:“
《释名》:'车弓上竹曰郎。’郎与筤通。筤之言㝗(láng)也。
《说文》:'筤,㝩也。’《方言》:'㝩,空也。’盖弓二十有八,稀疏分布㝗㝗然也。”
本义之外,筤还有其他用法:
(1)幼竹。
《篇海类编·花木类·竹部》:“筤,幼竹。”
《易·说卦》:“震为苍筤竹。”
孔颖达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
图片
▲幼竹
明代刘基《题竹木石图》之二: “披烟细看苍筤叶,知是湘君泪湿来。”
(2)竹丛。
《农政全书·种植·雜种上》:“竹之萌曰笋,竹之节谓之约,竹之丛曰筤。”
(二)làng。读音出自《集韵》。
古代一种仪仗,即华盖。在帝王车后,由内臣马上执之。
图片
▲华盖
《集韵·宕韵》:“筤,扇类,曲柄绣盖,在乘舆后。”
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每车驾出幸……辇后曲盖谓之筤,两扇夹心,通谓之扇筤,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筤的小篆写法如图:
图片
▲筤的小篆写法
3、籃(篮)。读lán。
《说文解字》给同的解释是:“篮,大篝也。从竹,监声。”形声字。本义是烘笼。
所谓的烘笼,也有叫薰笼、烘篮的。形态各异,是旧时真正的取暖或烘干神器。
图片
旧时的烘笼
图片
明陈洪绶作《斜倚薰笼图》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谓熏篝曰烘篮也。”
本义之外,篮还有其他用法:
(1)有提梁的盛物器。多用藤、竹、柳条等编成。这一用法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如:网篮;菜篮。
图片
竹篮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莺儿)只伸手采了许多嫩条,命蕊官拿着,他却一行走,一行编花篮。”
(2)篮球架上供投球用的带网的铁圈。如:投篮。
图片
篮圈
(3)指篮球运动。如:男篮;女篮。
(4)竹轿子。也叫篮舆。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升篮舆。”
图片
陶渊明和他篮舆
篮的小篆写法如图:
图片
篮的小篆写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