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晁以道
北宋 陈师道
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孰知范叔寒如此,未觉严公有故情。
译文:东南辗转到京城,眼前一亮见故人。小吏十年只糊口,相邻两地无书信。
冷眼看世看文字,白头岂要当世名。谁能知晓我贫寒,意外您会想念我。
鉴赏:
从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回复老友晁以道的书信询问,在诗中作者既表达了对老友惦记牵挂的感激之情,也写了自己多年来的境遇和不变的心志。
首联写诗人在东南方辗转多年,终于回到了京城,又见到了老朋友,真是意外之喜,以至于诗人觉得眼前一亮。首联以叙事起笔,看似平淡,内里却包含着诗人这些年的辗转漂泊之心酸。
颔联紧承首联,续写这十年来做个小吏的辛苦和贫寒,解释自己没能和老友通信的原因。是解释,也是这十年来的失意和苦闷。
陈师道家道中落,幼年生活贫苦,但勤奋好学,意志坚定。16岁就得到了曾巩的赏识,拜在曾门求学读书,在学业上得到苏轼的指导,也是“苏门六君子”之一。
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这首诗写于1095年。
颈联一转,从叙事转为议论,表明诗人的心志。
有人分析这两句诗,说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功名,积极进取。
对此,我不能苟同。
我认为,颈联是说诗人既然冷眼能看小小的文字,当然更在看朝堂上的纷纷扰扰。“白头宁复要时名”,“宁”可以解释为“宁可”,翻译过来就是“头发花白宁可再要些当世声名”。看上去是在说诗人很想要功名,但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就会发现陈师道是一位非常有节操,甚至是个执拗的人。
他曾因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来取士,对此不以为然,就不去应试;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他,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即不想通过走后门获得名利,而拒不谒见;也曾因为已经拜在曾巩门下而拒绝苏轼收为弟子的好意。
这样一位有傲骨、有傲气的读书人,会说自己要功名吗?还是写给朋友的信中。而且跟上句中的安贫乐道,用心读书之意也不相衔接。
所以,这里应该诗人的激愤语:我这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大事,只剩下看看书,要点世俗名声了。这话和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应该差不多,是反语。
如果句中的“宁”,做“岂,难道”讲,意思就更明白了,“我头发都白了,难道还要什么世俗声名”。这和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就和尾联非常契合了:“孰知范叔寒如此,未觉严公有故情。”尾联用典,范叔,即范雎,旧时家贫,后辞官归家,和诗人人的遭际很像,诗人以此自比。“严公”,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行高洁,在此代指友人。尾联既关合了前两联的贫寒,又接住了颈联的失意和坚守。
也有人说,这里的“严公”指严武,救济了杜甫。诗人借此抒发生活的困苦贫寒,无人救济帮助的悲凉。这个说法太不符合陈师道的做人原则了,他不是没有机会有钱,也不是没有途径一朝发达,要知道他娶的妻子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家境贫寒的陈师道和官宦之子赵挺之都在其家坦腹东床。一个得知妻子借了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的皮衣即感受辱的诗人,一个因为在郊外参加祭祀,无棉衣御寒而生病致死的诗人,会期盼着别人的救济吗?
我在这首诗中,看到的是一个安贫自守、清廉高洁又有情有义的寒门士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