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这场战争对印度政府而言无疑是一场惨痛的军事失败。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印度方面对教训的吸收和反思却显得十分模糊。印军退役上校阿尼尔·阿塔勒(1962年中印冲突官方历史参与者,曾任印度国防部战争史司司长)在回忆中深感遗憾,他提到:“一个高级步兵营派出120名士兵抵抗中国军队,全部壮烈牺牲,而印军高层却在后方举办派对,甚至责怪一线指挥官的失误。”这种矛盾的现象揭示了印军在战争中的种种弊端。
一、指挥的混乱与无序
1961年,尼赫鲁政府正式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积极向中印边境推进。与此同时,印度军队开始向藏南地区大规模集结。奈尔少校,当时担任某步兵营的高级连长,在10月8日接获命令,率部前往特斯普尔集结。然而,由于缺乏适当的交通工具,奈尔所带领的部队只能长时间徒步行军,走路的速度极为缓慢,前往集结地的时间难以预测。几位军官甚至不得不以武力威胁当地人员,才强行征用到一辆矿用自卸卡车,将士兵转移到贝尔高姆。
该营虽然经历过1961年12月的果阿解放战斗,战斗力尚存,但途中遇到的荒唐事件令奈尔颇感意外。当部队行进至浦那时,当地的陆军指挥官竟建议官兵们换上西装和礼服,以便“随时与当地民众交流”,顺带游览沿途美丽的风景。这支本应随时迎战的部队,竟在路途中被安排参加交流活动和观光,显得格外荒诞。
展开剩余75%经过6天的艰苦行军,奈尔部队终于抵达134公里外的邦迪拉,却遇上一支同样前往前线的营队。令奈尔诧异的是,这支营队的指挥官只是一名少尉,而高级军官们早已乘车先行。当奈尔请求接手该营队防御任务时,暂时获得批准,于邦迪拉附近部署防御阵地。10月28日,营队接获新命令,急转移至迪朗。表面上是因担忧此地易受中国军队进攻,实则背后另有深意。
奈尔带领一个连,约120名士兵,坚守迪朗师部,而其余士兵则被调往西部不丹边境。11月9日,奈尔连队接报,中国军队在色拉山口以东活动,命令奈尔率部包抄。奈尔询问敌军兵力时,却被告知无人掌握相关情报。第二日,他率部前往尼克马东,搭配一名炮兵军官,但这名军官竟是炮兵新手,连炮台基本操作都未受训练。奈尔无奈地发现,即使部署炮火,射程根本无法覆盖目标区域。
如此状况下,120余名士兵在对敌情一无所知、毫无有用情报支持的情况下,硬生生冲向中国军队阵地,结果自然是全军覆没。
二、荒谬的后方庆典
就在奈尔部队被全歼的同一时刻,后方的迪朗师指挥部却热闹非凡,举办庆祝1947年克什米尔冲突胜利的派对,场面歌舞升平。陆军参谋长普兰纳特·塔帕尔将军也亲临现场。正当奈尔急切尝试与前线联系时,营副官打来电话:“将军很生气,你得写书面说明,为什么没买礼仪剑。”
这场战争的惨烈并未打破印度军方高层的欢愉气氛,他们对中国军队的进攻轻视甚深,认为对方不会真正动手,这种想法与尼赫鲁及其国防部长梅农的错误政策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军队不仅发动了攻势,还迅速击溃了著名的第四印度师“红鹰”部队。印度士兵见敌如猛虎,惊恐溃散,曾经荣耀的师队瞬间沦为一盘散沙。
总指挥考尔将军获悉消息后,急忙率多名军官乘专机逃离战区。大战眼前,将军弃卒逃跑,印度惨败几成定局。
阿尼尔上校回忆道,印军在藏南失利,除了尼赫鲁领导层政策错误,指挥体系的混乱同样是罪魁祸首。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印度依然不清楚失败根源,也没有准备好正视这段历史,更谈不上吸取教训。”
阿尼尔对印军的失败感到极度失望,认为这是领导层缺乏战略想象力和坚定意志所致,根本无法与训练有素的中国军队抗衡。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曾展现出徒步调动大军、击退美军的卓越能力。
此外,印军内部上下级之间严重缺乏信任,甚至有准将荒谬地要求上级以书面形式下达作战命令,以确保命令无误。炮兵军官不懂炮法,缺乏重武器支援的部队,天真地以为自身出现即可阻挡敌军火力。再加上物资匮乏,缺少御寒装备,印军士兵根本难以自保。高层官员则把这场严酷战争当作一次“特殊旅行”,提前庆祝胜利,却全然忽视前线危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印军指挥层对中国军情知之甚少,只能盲目派兵拦截。尼赫鲁和梅农的战略失误毋庸置疑,他们对失败负有主要责任。反观部分印军部队想把责任推给政府,却忽略了自身指挥层明显的失误,难以撇清关系。
正如阿尼尔上校所言,若印度不能深刻认识自身错误,将永远无法从这场惨痛失败中汲取宝贵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